【大河财立方记者陈诗昂文洪昊旸摄影】9月26日下午,第十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13场产业合作交流活动之一的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合作交流会,在郑州举办。会议聚焦低空经济新兴业态,搭建合作交流新平台,共同探讨低空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未来。
会上,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主要围绕低空物流进行分享。他说,低空物流是低空经济的重要方向,降本增效作用明显,已经成为低空经济应用最广的场景之一。
关于低空物流,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出台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中强调,支持低空物流网络建设,探索无人机在城市配送、应急物资运输中的应用;明确要求优先发展非载人领域,为后续载人飞行器商业化积累技术和运行经验。
近年来,低空经济规模迅速壮大。《2024中国低空物流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低空物流市场规模已经由2020年的271.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81.8亿元,增长率达37.41%,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1200亿至1500亿元的规模,到2035年有望达到4500亿~6050亿元。
低空物流,都运了些什么?从运输货物的类别统计来看,快递物流占比61%,餐饮外卖占比14%,医疗物资占11%,农副产品占11%,其中快递物流占据核心地位。
曹允春认为,低空物流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
在分享时,他特别提到,今年2月,国内首条大型无人机城际低空物流航线在榆林成功首航。当时,一架满载新鲜羊肉的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从榆林市马合通用机场起飞,经过近3小时飞行,降落西安蓝田通用机场。随后,羊肉在1小时内被送达位于西安曲江的酒店,“上河湖羊”成为当天午市的主菜。
“本次榆林至蓝田航线距离540公里,传统陆运6~8小时,较传统地面运输节省时间70%以上。经无人机运输的榆林羊肉到港检测菌落总数低于陆运样本50%,品质达到欧盟生鲜标准。”曹允春介绍。他提到,中通研究院测算显示,采用“末端+支线”无人航空物流的模式,可为物流企业降低综合经营成本30%以上,大型无人机相对于民航全货成本降低50%左右。
随着支线与末端运输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正在构筑低空物流高效联通、灵活覆盖的运行网络。同时,可以看到国内正在探索大型无人机干支结合新模式。
低空经济概念火热,低空物流应用越来越广。行业发展,有痛点和问题吗?问题和解法,正是曹允春此次演讲的主要内容。
曹允春提到,第一个问题,当前低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相对缓慢。比如,低空物流基础设施分类方式繁多,但并未给出统一的分类标准。物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分布不均,配套设施和新型设施建设缓慢,有人机与无人机尚未实现互联互通。
第二个问题是干支末脱节,低空物流体系尚未贯通成网。网络结构失衡,末端“独大”难以协同;支线物流薄弱,区域间运输能力不足。通达性与覆盖率不足,物流“断点”频发;干支运输模式尚未标准化、体系化。
“低空物流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技术可行性不等于商业可持续性,低空物流发展面临场景与需求的适配性挑战,而场景适配度决定企业存亡。”这是曹允春提及的第三个问题。
低空物流发展面临的第四个问题,是技术可行性不等于产业可行性,面临科技与人性的双重阻力。
围绕这些问题,曹允春提出五大发展对策:
——逐步建设专用支线无人机机场,以满足未来无人机货运需求的增长。“这里的机场,并不是民航机场,它可以是起降点、起降场或是起降中心。”曹允春解释说,专用支线无人机机场的逐渐普及,将更高效、更安全地满足无人货运高频次起降、快速装卸的需求,推动低空货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筑牢技术-商业-管理协同创新意识,绘制低空物流发展战略蓝图。在他看来,低空物流范式重构的变革正展现出独特的本土创新路径,这需要在极限环境中打磨技术可靠性,在政策创新试验区突破运营边界,在社群协作中建立新型服务关系。
——打造城际“干线航空运输+城际低空转运+城市低空配送”体系。可以通过一体化发展,加强快递、电商、物流企业与无人机运营企业合作;围绕空港、海港、陆港等交通枢纽发展“低空+智慧物流”等新业态。
——打造生态产业链低空物流的发展需要各行业协同合作,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在曹允春看来,低空物流的发展可能会推动形成包括制造商、运营商、服务商等在内的完整生态产业链和“制造+运营+服务”生态发展模式,以推动低空物流高质量发展。
——加速推动低空物流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低空将助力低空物流的自动化转型,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同时,新兴产业的应用也为低空物流运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说。
责编:李文玉|审校:张翼鹏|审核:李震|监审:古筝